默认计划
(0人评价)
植物数量遗传学

978-7-81066-939-9_1-4_1

价格 免费
课程介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入了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崭新阶段。其突出特点是把数量性状的表型观测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使人类对数量性状的研究直接与遗传的物质基础相联系,与寻找和利用优良基因相结合。现代数量遗传学继承了传统数量遗传学的核心假说(数量性状受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这些基因服从孟德尔遗传传递规律)和基本理论与方法(关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效应、方差协方差、遗传率、配合力、选择响应、杂种优势等),在理论模型上进一步发展,并采用新发展的统计方法分析分子标记和表型测量的数据组合,是对传统数量遗传学的继承与发展。数量遗传学为从事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手段,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需求。
数量遗传学在我国从引进传播到应用已有半个世纪,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课也已有20余年的历史。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该学科严密的理论结构和逻辑思维有助于研究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植物遗传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手段,提高科学素质。
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受命于时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的蔡旭教授和阎隆飞教授的安排,我于1981—1983年赴美留学,师从C.O.Gardner教授和G.H.Liang教授学习数量遗传学及其育种应用。回国后在中国农业大学为研究生讲授数量遗传学,从事数量遗传研究并指导研究生至今。这本教材就是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逐年学习、积累、充实、更新而形成的讲稿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整理补充而形成的。
在总结以往课程沿革、分析教学科研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本教材本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而编写。在内容选择上力争做到汲取传统精髓,紧跟学科发展,博采众长,努力把传统的和现代的数量遗传学紧密结合并写出自己的思想。全书共14章,第一章绪论介绍学科梗概和本教材特点;第二章群体平均与遗传效应;第三章群体方差和协方差;第四章连锁效应;第五章遗传模型检验和基因效应分析;第六章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第七章遗传率分析;第八章选择及其响应;第九章遗传相关和选择指数;第十章交配效应与配合力分析;第十一章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主-多基因分析;第十三章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第十四章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第一章至第十章基本为传统数量遗传学的内容,也增补了近年来的新进展;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主要为数量遗传学新进展。
在写作编排上本教材努力做到:①注重原理,尽量把每种方法的依据交代清楚;②方法具体,尽力把每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应用条件和结果释义讲清楚;③用具体例子说明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实际意义;④每章前有内容提要,后面有复习思考题和参考文献,基本的统计遗传符号尽力做到全书统一,至少章内统一。附录Ⅰ和附录Ⅱ分别给出了前面章节包括不进但又需要的统计学基础和主要统计遗传符号注释,最后有中英文索引,以方便使用。
本教材专门为农业院校植物类专业研究生编写,也可供农业研究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参考使用。其中第二、三、六、七、八、九和第十章的大部分内容可供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学使用。
本教材的写作完成受到我校研究生院和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得到我的同事们和学生们的鼎力相助。在我构思主笔全书的同时,刘文欣完成了第十四章的写作,还参加了第十三章的部分编写;曹永国参加了第四章和第十三章的部分编写;彭惠茹参加了第十章杂种优势假设部分的编写;张群远参加了第二章和第十三章的部分写作;苏胜宝参加了第十章的部分写作;蒿若超参加了例题计算和绘图。彭惠茹、刘文欣、曹永国、蒿若超和秦文斌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加了校对工作。
在完成本教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们:是蔡旭教授和卢宗海教授把我领进植物遗传育种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大门;是C.O.Gardner教授和梁学礼教授给了我数量遗传学的思想;是马育华教授、莫惠栋教授和盖钧镒教授指导和帮助我不断加深对数量遗传学的理解。在我学习数量遗传学的过程中还得到吴仲贤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本书在多处引用了D.S.Falconer教授、K.Mather教授、M.kearsey教授、马育华教授、莫惠栋教授、盖钧镒教授和朱军教授的方法和例题,引用了宋同明教授和陈绍江教授的研究结果,引用了以往研究生刘文欣、王克胜、张红伟、郭志丽和蒿若超等人的研究结果,引用了Zeng Z B、姜长鉴、姜海鹰和刘希慧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学生们和我的家人。40多年来,除了在校讲授生物统计和数量遗传等课程外,我曾于1964—1980年长期在农村巡回教学,我有大量的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基层朋友,是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不断给我鼓舞,是他们鲜活的实际问题刺激我不断钻研,是他们对数量遗传学教材的强烈需求激励我克服困难坚持这本教材的编著,是我家人的高度理解和全力支持保证了这本书的最后完成。我衷心感谢所有以不同方式帮助过我的人!
由于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作者基础浅薄、水平所限,书中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日后修改补充。

孔繁玲
2005年11月15日

授课教师

teacher

课程特色

文档(1)

学员动态

还没有动态